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舉辦,全台各地博物館共同合作的2009年國際博物館日 - 旅行‧博物館活動於5月16日開跑,憑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樂遊手冊內之本館優惠券或至中華民國博物館網站下載e-coupon本館優惠卷,即可享有本館所提供之本館小禮物贈送給參觀遊客!
歡迎舊雨新知來館坐坐,了解台灣西南沿岸的這段人文歷史記憶,讓現在的台灣人更加知福~惜福~再造福喔!!!
館內亦有提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樂遊手冊",歡迎各位來訪索取喔!!!!
活動網站:旅行‧博物館-2009國際博物館日樂遊活動
台南縣政府又有鐵馬迷的活動囉,這次鎖定的主題是在"各地文化博物館", 給鐵馬族朋友有一個鐵馬知性之旅的旅遊參考指南。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台南縣政府
承辦單位:台南縣政府 文化處
協辦單位:本縣各地方文化館
活動日期:98年5月16、17日 上午7:40起
參加對象:限10歲以上至70歲以下之身心健康民眾。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5月12日下午5時前截止,5/16日接受現場報名。
詳情請見:台南縣政府網站 www.tainan.gov.tw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博物館科 06-6321350
更多訊息請至縣府活動網頁 http://www.tnc.gov.tw/tnc/New/DealData.aspx?SN=18619
台灣烏腳病患之父—王金河醫師,是台南北門地區家喻戶曉的醫師,回想在1960年代台南布袋、北門、學甲及義竹等沿海地區烏腳病爆發,病患無力就醫。王金河醫師在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女士邀請之下,於1960在金河診所的會客室成立烏腳病免費診所,開啟了「憐憫之門」,由王醫師、謝緯醫師及芥菜種會共同出錢出力,為烏腳病患治療。王醫師細心地照顧著每一位患者,其夫人毛女士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引導病人唱聖詩走出陰霾。如遇無力處理喪事者,王醫師則為死者釘製棺木並將其下葬,在在展現其愛心。
經截肢後的患者,因無一技之長,總悲觀地認為自己是一個「死坐活吃」的人,於是王醫師建請政府及芥菜種會成立手工藝訓練及生產中心,並由夫人毛女士負責訓練及經營,使得醫療與技訓及就業能配合一致。至1984年免費診所停辦為止,王醫師將他的人生黃金時光25年奉獻給烏腳病患。
王醫師及其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的善行,曾獲得全國好人好事代表、賴和醫療獎、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醫療服務獎、省醫師公會醫界貢獻殊偉獎、行政院衛生署貳等衛生獎章及第七屆醫療奉獻獎的表揚。1996年王醫師正式退休時,行醫正滿50年,1997年李登輝總統特頒「仁醫濟世」匾額,復2007年陳水扁總統頒授「三等景星勳章」,表彰王醫師近半世紀奉獻貧病者的愛心。
另外為感念王醫師於台灣醫療史上的貢獻並延續其無怨無悔之奉獻精神,文建會及台南縣政府文化局於2005年起,運用閒置多年的「金河診所」(王金河醫師行醫診所),藉此進行修繕、充實典藏而在2007年9月成立「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成為台灣第三所以「醫療史料」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館。館內以王醫師的醫療歷程出發,展現人與環境的連結,及提醒人們重視與關心整體的生活環境。我門可以在王金河醫師身上看見人文精神以及對社會的關懷。
非常樂見在「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成立之後,「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合作出版《王金河醫師口述回憶錄》專輯,詳實地記載王金河醫師一生為烏腳病患付出與奉獻的歷程,讓社會知道他對烏腳病患的愛與對人群的關懷,這是一個優質的台灣文化。在這本專輯出版前夕,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為王醫師寫序。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碧端 謹識
王金河醫師是一位精力十足、丹田有力、熱心公益又有文人素養關懷的醫師,他在東京醫專畢業,短暫在東京太久保病醫院擔任外科醫師之後,即返台開業「金河診所」照顧鄉親,並自1960年代末期就投入台灣烏腳病的醫治工作,把他最寶貴25年黃金歲月貢獻給烏腳病患。
第一次與王金河醫師正式的見面是在今年的四月二日,當時秘書室同仁黃宏森秘書接獲「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陳正美執行長的電子來函,有意與本館合作出版王金河醫師的口述回憶錄。在我看到王醫師的資料之後,對於王醫師為烏腳病患付出與貢獻,非常地的敬佩,就趕緊到台南王醫師的金河診所(即改建後的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看望王醫師。見到已有九十三歲的高齡的王醫師,他精神奕奕,一路陪同參觀、介紹紀念館的成立與運作,全程將近二個小時,毫無倦意,對於王醫師的精神與體力,讓人佩服不已。
接著在四月二十日簽署合作協議書的典禮上,王醫師精神飽滿、慷慨激昂地表達他希望未來有生之年能再度為社會、為國家打拼的願望,這種服務社會的熱忱,真是令人敬佩。王醫師在過去已把他的黃金歲月貢獻給烏腳病患,去年他更設立「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希望集合眾人的力量,來促進社會文化藝術的提昇與發展。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在與「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書之後,即積極進行本項口述採訪工作。本項工作是由秘書室黃宏森秘書來執行。黃秘書是一位負責、認真的同仁,接辦本項工作之後,即著手蒐集烏腳病及王醫師的資料、擬訂實施計畫、擬妥採訪題綱及擬訂訪問題目,自五月一日起至八月底止,到台北王醫師寓所訪問十二次,每次約二小時。在這近四個月的採訪過程中,黃秘書因運動軔帶受傷,經過開刀治療、短暫休息之後,仍繼續進行採訪、整理工作,是以本書能順利在預訂時間出版。
本專輯內文及附錄近十萬言,照片約250張,頁數300餘頁,詳實記載王醫師家世背景、求學過程、建立家庭、開設金河診所、從政經驗、視病如親醫治烏腳病患、貢獻與榮譽、退休生活以及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設立及基金會運作等事項,保存珍貴的台灣醫治烏腳病的重要史料、照片。欣聞本書即將出版,特撰文為之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謝嘉梁 謹識 二OO八年九月十五日
台灣的史懷哲
金河仙—台灣烏腳病患之父王金河醫師,是台南縣北門鄉一位平凡的醫師,但是他為烏腳病人及為鄉里發展所付出的貢獻,是鄉里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回想在1960至70年代的「烏腳病」,或許年長一輩的人們並不陌生,它曾經在台灣西南沿海的鹽分地帶,造成一股大流行。由於抽取飲用含砷量過高的地下水,長此以往所造成的砷中毒,會使罹病者從腳上開始出現烏黑的變化,接著向身體上方延伸。因為當時醫藥不發達,病患多只能任由其麻木、刺痛、轉黑,乃至潰爛。西南沿海許多貧困的家庭面臨此一重大變故,伴之而來的常是無盡的折磨。
1960年,透過當時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的協助,王金河醫師在其「金河診所」的會客室開設了烏腳病免費診所,協助北門沿海地區的烏腳病患者動手術,從此開始25年的烏腳病義診生涯。王金河醫師不僅懸壺濟世,他與夫人還協助遭截肢的烏腳病患謀求生計,帶領病患唱聖詩、禱告以取得心靈的平靜,甚至遇到不幸往生的病患其家屬無法處理喪事時,還自己親手替死者釘棺木及處理下葬事宜。
烏腳病的可怕以及王金河醫師的義舉喚起了政府的重視,使得烏腳病現在已經得以從台灣絕跡。為了紀念這段鹽份地帶的苦難,以及王金河醫師、謝緯醫師等人的大愛,台南縣政府特別向文建會爭取在「金河診所」舊址設立「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很順利地在2007年9月29日由陳水扁總統親臨剪綵開館;另外「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完成法人登記設立,這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刻,一方面藉以保存台灣烏腳病醫療的重要史料,另一方面表達政府對王金河醫師對烏腳病患的貢獻及鄉里的付出表示謝意與肯定。
王醫師是一個相當謙虛、內斂的人。記得2007年我在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開館記者會致詞時說:王金河醫師見到鄉親的苦難,願意回到故鄉當醫生,為烏腳病病患奉獻大半生,還幫病患、家屬及社區做了那麼多的奉獻,這種人文關懷的情操、奉獻給這片土地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尊稱他為「台灣的史懷哲」絕對不為過。
王醫師是一個忠誠的基督教徒,在主的恩典與帶領下,為烏腳病患付出愛與奉獻。很高興「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以及本府共同合作出版《王金河醫師口述回憶錄》,詳實記錄王醫師的生平事蹟、求學過程、返鄉開設診所、從政經驗、照顧烏腳病患、夫妻情誼、以及退休之後的生活點滴。除了保存王醫師醫治烏腳病人的重要史料,也彰顯王醫師的生活哲學、行誼與熱愛生命的活力。非常高興本縣有王醫師這位長者,更高興能在他回憶錄出版之際,撰文數語寫序。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台博館及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王金河醫師與臺灣烏腳病影像特展」,98年4月18日舉行開展儀式,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在致詞時表示,王金河在烏腳病肆虐的年代中,為患者帶來安慰與救贖,對台灣烏腳病患者付出無私的大愛,她並盛讚,現齡94歲的王金河是智者與仁者的化身。
黃主委致詞歡迎點閱。
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即將要過九十五歲大壽,國立台灣博物館於98年4月18日特地展出了烏腳病影像特展開幕典禮為他舉行暖壽。
出生於1916年4月23日台南縣北門鄉的王金河,在七歲(1923年)進入北門公學校(北門國小的前身)讀書,畢業後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在此其間同時也接受了宗教教育,長榮中學畢業後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一度在日本行醫,次年(1942年)與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結褵,在太久保病院擔任外科醫員兩年後,在二次大戰烽火中趕回台灣,一邊在省立台南醫院服務,一邊和台南長老教會相往來,也因此認識了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美籍孫理蓮牧師娘,和當年不時到各地義診的謝緯醫師,從此種下他為烏腳病患服務的因緣。金河診所開業後不久台灣光復,王金河被推舉為第一屆北門鄉長,後當選兩屆台南縣議員,並出任農會理事長,因地方派系傾軋,被誣陷入獄23天,雖獲平反但對政治已灰心,從此不問政事,全心於醫療濟世。
1950年代,蔓延在台灣西部濱海地區的烏腳病,是台灣醫療史上的一道傷痕,當時,因為許多人長期飲用含有砷的井水,爆發了這種必須截肢的怪病,痛不欲生,1960年,台南北門開業的王金河醫師,結合醫療專業和宗教信仰,為烏腳病患成立了免費的醫療診所,照顧過無數的病患,其中、年紀最小的,就是這位只有五歲的阿忠。 雖然很多病患在當時,都像這位阿忠一樣,截肢後不久就過世,但王金河卻沒有放棄,免費診所一開就是二十五年,長時間親自照顧患者,讓他成了台灣防治烏腳病的先驅,也是大家口中的烏腳病之父。
馬上就要過九十五歲生日了,王金河醫師依舊耳聰目明,回憶起照顧病患的歷程,更是如數家珍。面對這項堅持了一輩子的工作,老醫師說,當初最大的動力,就是要證明,除了外籍神父和牧師娘之外,台灣人一樣有奉獻的精神、願意照顧烏腳病人的愛心。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是由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共同合作,由王金河醫師口述,臺灣文獻館派員採訪、整理,詳實記載王金河醫師生平事蹟、求學過程、開設診所、從政經驗、照顧烏腳病患、夫妻情誼、貢獻與榮耀,以及退休之後的點點滴滴,保存了臺灣烏腳病的重要史料,彰顯王醫師熱愛生命、愛護鄉里、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學,也為人物傳、鄉土志的研究注入新的 活力與泉源。
負責籌編「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謝嘉粱先生將出版新書於98年4月18日下午2時30分致贈王金河醫師,王醫師為了對謝館長率領臺灣文獻館團隊整理王醫師回憶錄的辛勞表示惑謝,致贈感謝狀給臺灣文獻館,由謝館長代表接受。王醫師亦致贈感謝狀給台南縣政府,感謝協助編輯回憶錄的辛勞,由蘇煥智縣長代表接受。
基督教長老教會北門嶼教會對王金河回憶錄感謝協助資料提供王醫師致贈惑謝狀。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係由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97年4月20日簽署展開編務,一年來雙方合作由現年94歲王醫師經過親自口述,整理文稿20萬字,400張圖片 記載王金河生平事蹟、行醫的故事,在會中公開發表,致贈在場參加典禮來賓。
國立台灣博物館98年4月18日舉辦「王金河醫師與臺灣烏腳病影像特展」開展典禮,展出「烏腳病患之父」王金河投入烏腳病防治35年的故事影像,讓民眾了解台灣防治烏腳病的歷程。
1960年間,台灣西南部濱海地區出現嚴重的「烏腳病」,醫師王金河在執業的金河診所免費為民眾醫治烏腳病,並結合教會,為台灣烏腳病的醫療與防治出錢出力,長達35年,被譽為「烏腳病患之父」。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台博館及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王金河醫師與臺灣烏腳病影像特展」,今天舉辦開展儀式,展至6月28日,展出王金河行醫相關事蹟影像。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在致詞時表示,王金河在烏腳病肆虐的年代中,為患者帶來安慰與救贖,對台灣烏腳病患者付出無私的大愛,她並盛讚,現齡94歲的王金河是智者與仁者的化身。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並提供歷史照片A、B二區,當年醫療用品C區、紀錄影片等展品參展,讓民眾深入了解台灣烏腳病防治的歷程。其圖片歡迎點閱。
上一頁 過往消息:下一頁
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King Ho Wang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