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生
作者:總統府賴峰偉副祕書長
3月15日,我陪同馬英九總統穿過廣袤的西海岸平原,來到僻靜的台南縣北門鄉造訪「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生。50年前,北門鄉人接連罹患一種怪病,手腳發黑腐爛,痛如刀割、如火炙,病人的呻吟聲如洶湧海浪,一戶越一戶,吞沒了全鄉,驚動了當時的台灣。
這是北門鄉當年盛行烏腳病的情景,烏腳病是長期飲用含砷的井水所致,但每個人體質有異,代謝情況不一,村人共飲一口井,有人得病,有人則否,當時醫藥知識不發達,流傳烏腳病是「壞積德」的報應,讓烏腳病患除要忍受肉體折磨,還要承擔旁人歧視。
烏腳病患者背負「天譴」的罪名,有人自覺羞愧,鎮日瑟縮在家,也有人遭家人離棄,流落街頭行乞,更悲慘的是,許多人承受不了病痛及內心煎熬選擇自殺,據統計,有3分之1的病人,以如此悲涼的方式了結一生。
王金河親挑蛆蟲做棺木協下葬
當時得了烏腳病,人生猶如罩上烏雲,濛濛不見未來,直到民國49年,王金河醫生在北門開設「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情況才得改善。王金河視病如親,經常背著無法行走的病人到診所,親手幫病人挑除潰爛處的蛆蟲,遇到沒人料理後事的窮人往生,他還會動手做棺木,幫忙找墓地,並和醫護人員扛著棺木下葬。
王金河之所以設置烏腳病免費診所有段故事。王金河是台南縣北門鄉人,民國5年出生,先祖王象來自福建省泉州,登台後定居台南縣北門鄉蚵寮部落,世代以捕
魚及養殖牡礪為業,兼營運輸船。王金河初中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在校時受洗為基督徒,中學畢業後赴日求學,民國30年自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在日本太久保醫院當醫生,民國32年,接獲母親病危消息急返台灣。
王金河母親過世後,他留在台南市省立台南醫院服務,有位北門同鄉的老醫生力勸他返鄉,王金河被老醫生感動遂回鄉服務。民國34年台灣光復,王金河行醫深孚眾望,獲選第一屆北門鄉長,又連任兩屆縣議員及農會理事,王金河為人耿介,舉發工程弊案,反遭誣陷入獄23天。
王金河與宣教士創免費診所
出獄後王金河對政治心寒,重新懸壺濟世。民國40年代中期,台灣西南沿海鄉鎮北門、布袋、學甲、義竹等地紛傳烏腳病,引起外界重視。民國49年,台南神學院外籍宣教士到北門佈道,王金河帶他們探視烏腳病患,當宣教士們看到潰爛長蛆的手腳,以及趴在街上行乞的情景,大為震驚,一位法蘭克林教授說:「如果耶穌生在台灣,祂一定會先到北門醫治這群人」。
台南神學院宣教士將烏腳病情轉告芥菜種會的美籍孫理蓮牧師娘,王金河在省立台南醫院服務時與孫理蓮結識,孫理蓮便與王金河
聨絡,她希望在王金河診所成立免費診所醫治烏腳病,由芥菜種會出錢,王金河出力。王金河看到外國人都願意幫忙,自己更應回饋故鄉,便毅然同意,自此展開長達25年的免費門診。當時埔里的謝緯醫師也自願每週至北門義診一天,協助病患動手術,北門首例截肢即由謝緯執刀,孫理蓮、王金河及謝緯成為烏腳病免費診所的鐵三角。
設置手工藝所協助病人自力更生
烏腳病須截肢才能防止惡化,截肢後病人行動不便,難免自怨是「死坐活吃」的人。民國51年,王金河向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組主任張寶樹建議設置手工藝訓練機構,讓病患學習編織草席、草籃等手藝,獲農復會等單位支持,隨後由王金河夫人王毛碧梅女士負責訓練及經營。王毛碧梅每天為患者準備免費三餐,並引領病人吟唱詩歌,安撫病人情緒,獲得「烏腳病之母」的讚譽。
政府極為重視烏腳病情,民國47年台灣省衛生處邀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拱北組織烏腳病研究小組,研究小組深入沿海鄉鎮,發現該病和飲用深井水有關,嘉南沿海土地鹽份高,淺井水有鹹味,井愈深水愈甜,然而深井水含砷量高達1.82ppm (砷含量超過0.35ppm 即有危險)。砷進入人體,會造成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患者肢體末端會產生烏黑色變化,初期因缺氧皮膚蒼白,變成黑色後,患部開始潰爛生蛆,若持續惡化,肢體甚至會自動脫落,發病時有劇痛感,不少病人寧用菜刀砍斷潰爛的手腳以減輕疼痛。
蔣經國關切病情 下令根絕烏腳病
民國62 年,行政院長蔣經國至北門診所訪視烏腳病免費診所,他不忍烏腳病患受苦,下令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宣誓5 年內讓烏腳病絕跡。蔣經國非常關心烏腳病患,前後5 次巡視烏腳病防治中心,陪病患唱詩歌,鼓勵病患。
在蔣經國指示下,政府加速推動防治計畫,民國66 年,台灣省政府在北門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收容所有烏腳病患;省政府並加強中南部8 縣市井水砷檢測,在烏腳病區全面提供自來水,逐漸減少烏腳病患人數,到了民國80 年,不再有30 歲以下新患病者。
王金河感念謝緯及孫理蓮奉獻
政府啟動烏腳病防治後,王金河持續免費門診,直到民國73 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王金河的善行經媒體報導後,獲各界表揚。然而,王金河並不自滿,他將榮譽全歸上帝。此外,他惦念的是他稱為「台灣史懷哲」的謝緯醫生,謝緯出生醫生家庭,他響應孫理蓮投身山地醫療,民國44年設立「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即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設立後,謝緯每星期四從南投帶醫護人員,自掏腰包搭計程車到北門,經常看診至半夜,又連夜趕回南投,繼續隔早門診。民國50 年代,謝緯總是風塵僕僕的在南投、北門及彰化二林間巡迴義診。民國59年6月17日上午謝緯在南投看完診,回家不到10分鐘,即接到二林醫院急診通知,謝緯連忙要走,他太太楊瓊英勸他先打個盹,開車比較有精神,但他說:「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的痛苦。」隨即出門,謝緯途中撞上路樹身亡,享年55 歲。謝緯早年在日記寫: 「我不是為了要追求平安、安逸的生活才來選這條路。」他的一生即這般寫照,令人動容。
王金河更是感謝孫理蓮,1901 年她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出生,第二次大戰後,她隨丈夫孫雅各牧師來台傳教,深入山地從事婦女及兒童佈道。民國40 年起,孫理蓮寫信向加拿大和美國基督徒募款籌建兒童之家、醫院、工藝校等,並設置世界第一所烏腳病免費診所。孫理蓮的精神如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德蕾莎和一群來自歐洲的修女住在印度加爾各答修道院,修道院內環境優雅,牆外則是充斥飢荒、疾病的貧民區,德蕾莎可以終生留在修道院內修習神學,她卻跨出高牆擁抱窮人,創辦兒童之家、垂死之家;孫理蓮也能留在富裕的美國,安穩的過日子,然而她跨出安逸的國度,來到台灣山區傳教、蓋醫院。台灣和印度都不是孫理蓮和德蕾莎的故鄉,她們卻在異地奉獻一生,因為愛對她們而言,沒有國界。
台灣回饋世界 新生代沿續王金河精神
民國50 年代,台灣生活普遍艱苦,王金河寧可犧牲優渥待遇,免費醫治腳病人,仁醫風範感動無數人。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台灣逐漸有能力回饋世界,據統計,台灣近10 年投入國際醫療及人道援助經費已逾4億5千萬美元。公部門由「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及「臺灣國際醫療營運中心」統籌安排,民間則以慈濟功德會及紅十字會等團體為號召。民國88 年馬其頓戰亂後,開啟台灣參與國際醫療扉頁,此後台灣多次參與瘧疾、愛滋病、SARS、禽流感等防治工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公共醫療衛生基礎建設,並派遣常駐醫療團或不定期義診團隊至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等地。民國96年厄瓜多水災及民國97年四川地震,台灣醫療團都在第一線提供援助,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普世健康(Health
for All)」宗旨。台灣積極參與國際醫療,不僅建立友善形象,也讓台灣在艱困的外交處境中,開拓出另一片天空。
更令人欣慰的是,王金河老醫生的精神已傳承至台灣新世代醫生。民國90 年,剛從陽明醫學系畢業的連加恩,26 歲的他可以輕鬆的留在國內軍醫院服役1 年10 個月,卻自願參加外交替代役,遠赴「黑色大陸」非洲的布吉納法索行醫。在兩年役期中,他每天頂著40 、50 度的烈日,在愛滋病、瘧疾環伺的荒漠中,在欠缺醫療設備的環境下對抗各種疾病,沒有一句埋怨。他為了改善當地衛生環境,從台灣募集二手衣,發起「撿垃圾換二手衣」活動,激起撿垃圾風潮,活動愈辦愈大,當地環境也變得更加乾淨。連加恩退伍後,依舊沒有放棄非洲行醫夢想,他投入國際醫療、公共衛生及流行病研究,希望能在公共衛生領域續盡心力,連加恩的故事激勵許多青年陸續投入國際醫療。
馬英九總統當天在參觀烏腳病紀念館後,有感而發的提下: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金河醫師,烏腳病父,奉獻一生,智仁勇三者皆具,偉哉金公」,表達對王金河的敬意,而在王金河、謝緯、孫理蓮、德蕾莎修女以及連加恩身上,我們看見跨越地域、種族、信仰的愛,那種最無私、最溫暖的愛。台灣雖是小國,但台灣源源不絕奉獻國際,已累積人道、人權高度,愛超越政治藩籬,愛讓台灣偉大,身為地球村一員,我們要讓愛的火苗繼續燃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