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門的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今天正式開館。其座落的現址,前身就是「金河診所」最初執業義診的所在;在這裡成立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意義可謂極其重大。
「烏腳病」或許年長一輩的人們都並不陌生,因為在民國40至60年代,它曾經在台灣西南沿海的鹽分地帶,造成一股大流行。由於抽取飲用含砷量過高的地下水,長此以往所造成的砷中毒,會使罹病者從腳上開始出現烏黑的變化,接著向身體上方延伸。由於當時醫藥不發達,民眾所知不多,病患多只能任由其麻木、刺痛、轉黑,乃至潰爛。西南沿海許多貧困的家庭面臨此一重大變故,伴之而來的常是無盡的折磨。
民國49年,透過當時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的協助,王金河醫師在其「金河診所」的會客室開設了烏腳病免費診所,協助北門沿海地區的烏腳病患者動手術,從此開始其25年的烏腳病義診生涯。王金河醫師不僅懸壺濟世,他與夫人還協助遭截肢的烏腳病患謀求生計,帶領病患唱聖詩、禱告以取得心靈的平靜,甚至遇到不幸往生的病患其家屬無法處理喪事時,還自己親手替死者釘棺木及所有下葬事宜。
烏腳病的可怕以及王金河醫師的義舉喚起了政府的重視,使得烏腳病現在已經得以從台灣絕跡。為了紀念這段鹽份地帶的苦難,以及王金河醫師、謝緯醫師等人的大愛,蘇煥智縣長向文建會奮力爭取在「金河診所」舊址設立的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今天終於得以開館。蘇縣長在致詞時說,王金河醫師見到鄉親的苦難,願意回到故鄉當醫生,為烏腳病病患奉獻大半生,還幫病患、家屬及社區做了那麼多的奉獻,這種人文關懷的情操、奉獻給這片土地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尊稱他為「台灣的史懷哲」絕對不為過。看到國寶級的王金河醫師還是如此硬朗,真的令人非常高興。
聽到縣長的話,王金河醫師在致詞時卻再謙虛不過地說,「沒有患者就沒有我……實際上我哪有做什麼?不過就是先生(醫師)的本分!」就如他對抗烏腳病永不妥協的努力,他也提醒後輩,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不管是北門整個社區,或是整個國家,都還是會繼續興旺起來。
今天的開館記者會也請來了兩位當年的病患分享他們的心情。陳春美女士表示,為了病患,王醫師用了很多苦心,「也要當醫師也要當工人」,不僅協助他們車縫草蓆謀生,「中午做完,下午兩點還要門診」。而自小患有小兒麻痺,卻因王醫師重獲新生的高王金蓮女士,談到感動處更是激動地哽咽落淚說,當時很多家庭都把有小兒麻痺的孩子當做累贅,但是王醫師充滿愛心,經常主動背患者,也幫了自己和其他患者很多忙。
「我雖然沒有讀書,但現在講國語很標準、也都認識字,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過得很好。家裡工廠的電腦操作,也全部都是我來。這都要感謝王醫師。」語畢全場為之動容。
記者會過後,蘇縣長也偕同王老醫師帶領大家參觀紀念館的各項設施。其中,見證區的話機忠實地重現了患者及王金河醫師子女們的見證,其中詩人黃勤連親自朗誦其所寫的台語詩《主啊,汝若來台灣》,更吸引蘇煥智縣長靜默聆聽許久。蘇縣長深受感動地表示,王金河醫師是我們的國寶,身為後輩,他也會繼續以王醫師看顧烏腳病患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看顧咱的故鄉。 |